2018.5.8 / 聲音的治外法權

主講:陳智廷(香港大學音樂學博士, 現於香港大學任教亞洲電影課程 )
時間:5月8日(二)13:30-16:30

聲音的治外法權

Sonic Extraterritoriality

我在2015年的博士論文裡,提出「聲音的治外法權」(sonic extraterritoriality)和「音樂交換」(musical exchange)作為研究王家衛電影、戰時上海電影(1937-45)、戰後香港電影(1945-1960s)的分析工具,這次演講將集中在前者的理論發展與實例分析。

我將電影音樂研究放在聲音研究框架下,聆聽聲軌裡的人聲、音樂、音效、環境音與寂靜。援引國際法裡「治外法權」(extraterritoriality)的概念,也就是外國人在中國境內享有被「包括在外」的特權,政治化聲音在電影裡佔領/開拓/引用的域外空間或另類時間,將Giuliana Bruno提出織體交纏的交織性(intertexturality)加入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的討論,並回應范可樂提出的域外意識裡「重疊佔據」(double occupancy)的曖昧矛盾。

關鍵詞:王家衛、聲音研究(sound studies)、治外法權(extraterritoriality)、交織性(intertexturality)、重疊佔據(double occupancy)

│講者介紹│

陳智廷,香港粵語片研究會會員,台大外文系畢業,香港大學音樂學博士,專攻華語電影音樂與聲音。博士論文“In the Mood for Music: Sonic Extraterritoriality and Musical Exchange in Hong Kong Cinema”嘗試理論化「治外法權」、「音樂交換」等概念,從王家衛《花樣年華》出發,連結上海孤島、淪陷時期與戰後香港的歌唱片、歌舞片,獲得香港大學2015-16年李嘉誠獎(Li Ka Shing Prize)。曾於A Companion to Wong Kar-wai (Wiley Blackwell, 2016)和Surveillance in Asian Cinema: Under Eastern Eyes (Routledge, 2017)發表專章,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發表期刊論文。現於香港大學任教亞洲電影課程,2018年七月開始在香港浸會大學電影學院擔任研究助理教授。

│建議閱讀文獻│

Chen, Timmy Chih-Ting. “In the Mood for Music: Sonic Extraterritoriality and Musical Exchange in Hong Kong Cinema.” PhD diss.,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15.

Chen, Timmy Chih-Ting. “Sonic Secrets as Counter-Surveillance in Wong Kar-Wai’s in the Mood for Love.” In Surveillance in Asian Cinema: Under Eastern Eyes, edited by Karen Fang, 156-75. New York: Routledge, 2017.

范可樂(Fan, Victor)。〈CEPA前後香港電影對於港人域外意識的交涉〉。《電影藝術》3 (2014): 24-31。

│講座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