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系列II 精神域的蒙太奇

「一種超越自身、並且朝向僅能被思考之物的影像…..」

⁃ Gilles Deleuze, Cinema II

蘇聯導演謝爾蓋·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 )即將電影蒙太奇發展為一龐雜系統。究極而言,蒙太奇並非是使影像得以形成連續性的方法,而是藉由影像間的辯證與落差,而迫顯出直接觸及意識的「精神—影像」之技術。當辯證發生於二道可見視像間,並化作第三幅不可見之影像時,此即意味著思維僅在瞬間、在速度自身中誕生。
面對著因詞與物的逐漸分離而兀自生長的知識網絡,任何思考似乎難 以抵抗作為其可能條件的學科(discipline)影響。因此,如何翻越此一日漸精密的格狀空間,即是當代所有研究者共同之難題。當思維等 同於影像——且是那僅在腦膜中閃現之間隙,其正要求思想具備著高度的能動性。那麼,我們是否能在既有範疇內部誘發出「認識論之滑移」(epistemological slide)?如同電影中的錯接,概念與概念將意外地對峙、甚至相互摺疊。
本系列講座將以前驅、跨域為理念,尋求著思維—影像之的迸發。透過原創性的思考以回應既有的學科圖表,同時亦試圖對藝術、知識與 思想之外部展開踏查。在此,從書寫到田野,皆須成為對知識建置的 反身式運動。就身處在領域內部的研究者而言,此即意味其必然被迫離境,投入反覆滑移之間,以抵達不斷閃動的精神域(noosphere)之中。

【講座資訊】

10月12日

(一)13:30-16:30/地點:基進講堂

【存在與數位:世界的邏輯、藝術形構與批判架構研究方法論】

楊成瀚(藝評人、當代藝術與文化研究學者)


10月16日

(五)13:30-16:30/地點:基進講堂

【「給大人的鬼魂史」: 「圖像」作為一種方法】

李立鈞(圖像研究者)


特別場

10月23日

(五)13:30-16:30/地點:關渡山行(臺北市北投區中央北路四段583巷11弄19號,關渡捷運站2號出口步行1分鐘)
同步播映: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基進講堂(圖書館3樓,入口位於圖書館正門前石階左側)

【Available Forms: a few things I learned about collaboration as a compositional device】

楊嘉輝(聲音藝術家、作曲家)
郭昭蘭(藝術評論人、策展人)


11月16日

(一)13:30-16:30/地點:基進講堂

【約翰‧凱吉:一位酷兒的禪機藝語】
John Cage: The Zenness and Queerness in His Arts

彭宇薰(鋼琴家、音樂學家)
王美珠(音樂學家)
陳立立(作曲家)


11月27日

(五)13:30-16:30/地點:基進講堂

【實踐即真知:後多元時代的方法論】

王筑筠(英國 Exeter 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12月29日

(二)13:30-16:30/地點:基進講堂

【創造性的理解與誤解:靈感的方法論】

約翰尼斯.克涅茲 Johannes Kretz(電子音樂作曲家)
林維亞(中提琴音樂家暨民族音樂學家)


║主辦║ 北藝大博班實驗室 TaipeiArts Doctoral Research Lab
║協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博士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系博士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博士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
║技術協力║  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本系列策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生 許鈞宜
║視覺構成║ Md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