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系列I ㄎㄧㄤ

ㄎㄧㄤ,狀聲詞,沒有明確對應的漢字。它模擬硬物打擊頭部的聲音,一般是沒有常識、缺乏邏輯、白痴、瘋子的貶義。作為一個新興流行用語它的意涵不斷微妙地改變著:對於不合常理、邏輯與過度的事物帶有複雜的、幽默的讚審態度,並回應以爽快的發聲口感與身體感。
經歷2020年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人類目前仍處在遲疑未定的狀況。唯一可以確認的是我們無法以過去合於邏輯的正規想法去應對環境以及生命發生的一切。希望一切如常本身就是最不正常的想法。因此,透過一個猛烈撞擊頭部的動作,發出「ㄎㄧㄤ」的聲音,希望透過其迴盪的巨響以及轟鳴,召喚不合常理、不合時宜、在既定的常規與常識之外種種方法論、創作研究實踐以及思想的激盪可能。

【講座資訊】

4月13日

(二)13:30-16:30/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F308教室

【從「無差別」到「出走自己」:洪席耶與跨媒介思維】

陳春燕(美國康乃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臺大外文系副教授)


4月27日

(二)13:30-17:00/地點:基進講堂

【穿上科技外衣:洛依・富勒、奧斯卡・史萊莫和瑪麗・書娜】

Eric Mullis(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夏洛特皇后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4月30日

(五)13:30-16:30/地點:基進講堂

【當代表演及視覺藝術之「參與」,及其效應】

秦嘉嫄(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戲劇博士)
約書亞 · 沙發兒 Joshua Sofaer(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的訪問專家)


5月10日

(一)14:00-17:00/地點:基進講堂

【Om!藝術、身心靈與學術交匯處的聲音】

馬克‧范‧湯可鄰 Mark van Tongeren(荷蘭萊登大學表演藝術博士)


║主辦║ 北藝大博班實驗室 TaipeiArts Doctoral Research Lab
║協作║ 音樂學系博士班、美術學系博士班、戲劇學系博士班、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舞蹈學系博士班
║技術協力║  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視覺構成║ MdR